• 王新泾镇
发布于 2018-08-31 10:29:59
大运河浙江第一镇——王江泾
一、王江泾镇概况
1、地理环境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地处浙江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毗邻。镇区位于北纬30°18″到31°、东经120°到121°18″,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全年平均气温15.9°C,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
全镇区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境内河荡纵横,湖泊众多,湿地资源丰富,全镇水域面积有24.24平方公里。
王江泾镇是长三角的地理和交通中心,距离上海、杭州都不到100公里,距离苏州50公里,境内主要公路有苏嘉杭高速、申嘉湖高速以及07省道,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贯穿镇境,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优越,促进王江泾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王江泾镇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位列嘉兴市各乡镇前列,已连续多年进入浙江省经济百强镇行列。

2、历史沿革
王江泾镇区域历来为太湖东南战略要地,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在此筑射襄城以御越,两国曾在此多次激战,镇东激战港由此得名。公元610年,江南运河开通,王江泾地扼运河要冲, 成南北通衢,为镇的形成奠定基础。宋代嘉兴官宦世家闻人氏居于此,因镇附近有湖泊莲泗荡当时称闻湖,镇遂名闻川市。元时,因王、江两姓大户兴起,遂称王江泾。
王江泾宋元时已有丝绸生产和贸易,明代形成丝绸贸易集镇。当时,王江泾周边东至南汇及嘉善天凝,西至新塍桃园,方圆80平方公里内“多织丝缟之利”,产品均经王江泾镇集散,商贸兴盛,遂成“衣被天下”的丝绸贸易名镇。据明《秀水县志》载,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家”,与濮院、新塍、陡门合称秀水四大镇。鼎盛时有三街、十坊、五埭、二十六弄、店坊林立,街市繁华,且多园林、祠庙和工商会所。
王江泾镇为南北交通要冲,国乱之时常遭战争灾害,明代以后镇曾经三度兴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军与倭寇在镇南秋茂桥一带大战,明军斩杀倭寇2000余名,号称“王江泾大捷”,但镇区也遭破坏,后逐渐复苏,万历以后“其市愈盛”;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多次作战,镇上房屋大部被毁,上世纪初王江泾镇再度繁荣;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在王江泾纵火焚烧三天三夜,全镇化为灰烬,受此次浩劫影响,王江泾从一方大镇衰退为苏浙边界的小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崛起为经济强镇和文化大镇。
运河关联与定位。

3、浙江运河第一镇
江南运河自镇江经常州、无锡、苏州沿太湖以东南下,经过吴江进入浙江境内,而入浙第一站就是王江泾镇。运河给王江泾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让王江泾从吴越之间的边鄙村落成为江浙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最终形成商贸大镇。明代小说《石点头》描写:“王江泾北通苏、松、常、镇;南连杭、绍、金、衢、宁、台、温、处,而南即福建两广,南北往来,无不从此过。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至收货,所以镇上做买卖的挨挤不开,十分热闹。”这一描写真实的反映了王江泾镇与运河的关系,由于运河交通便利而形成店坊林立、街市繁华的王江泾镇,成为因运河而兴市镇的一大范例。王江泾宋代以前镇市在运河东,宋代镇市中心迁徙到运河西,因运河塘路位于运河西岸,镇市中心迁至运河西更有利于商贸发展。元代设王江泾巡检司。明万历年间在运河上筑起三孔大石拱桥长虹桥,河东河西连成一体。镇上市街也与运河紧密联系,如王江泾镇上早在明清时期就闻名的一里街,东自运河与市河连接处的射襄桥向西至济阳桥,长为一里,故名一里街。其他街市河道都与运河相通,构成运河水乡市镇的格局。一里街以外,王江泾镇上有丝行街和百岁街,是丝行、绸行、茶楼、酒肆密集之处,为王江泾繁华的三条大街,商业繁盛,居民稠密。与大街相交的有几十条弄堂,名为鱼行弄、仓场弄、混堂弄、面店弄、桐油弄、筘店弄等等,是专业化的商业街巷。历史上的王江泾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名副其实的浙江运河第一镇。

4、王江泾运河的特色
王江泾境内的大运河为江南运河浙江嘉兴段的北段,因运河向北通往苏州,嘉兴称这段运河为苏州塘。嘉兴市的地域西南稍高而东北稍低,王江泾是嘉兴北境,地势又是最低,这样的环境使得王江泾段运河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王江泾境内运河线路是当时精心选择的运河最优路线。京杭大运河从苏州方向一路南下,在吴江平望镇南的莺浢湖北向东拐弯至王江泾镇北的田乐,于田乐又转弯重新向南,经王江泾镇直抵嘉兴北门。王江泾镇地势低洼,多湖泊湿地,运河有意识的避开两侧的湖泊群,在湖泊的夹缝中选择了唯一的最优线路,由此可见王江泾运河段是隋代经过精心勘察设计的新河道。运河线路选择避开湖泊,主要有利于河道与运河纤道的施工。
王江泾运河是运河嘉兴段中河道最宽最深的河段。这段运河在形成以后成为浙北的骨干河道,是杭嘉湖平原水流北排的主要水道,杭嘉湖平原的水流经苏州塘向北入吴淞江再向东入海。由于排水的需要,运河较其他段更宽阔,经北排水流冲刷运河也更深,文献记载,这段运河水深达两丈多,比运河桐乡段要深一倍。王江泾运河水急河道阔深也造成架桥不易,从隋代至明清的1300多年,这段运河上只有长虹桥一座三孔石拱桥。
历史上王江泾段运河塘路是规格最高的运河纤道。王江泾段运河从唐代起河道护岸就采用石塘,而河岸上的纤道嘉兴称为塘路其规格也很高,道路宽阔平直,明代商书形容其”河岸若街,牵船可穿鞋袜。” “急则夜船可行百里,秋无剥浅之劳,冬无步水之涉,是处可宿,昼夜无风、盗之患。”王江泾段运河在历史上是运输最繁忙的河道,河道中有漕船、官船、运纱布船、游山船、运送客商的跳船,优良的纤道是保证运输畅通的基础性设施。同时,这条塘路又是南北之间的陆上交通要道,相当于当下的国道,从北方至松江、上海以及杭州、绍兴、宁波甚至皖南、江西、福建、广东方向的客商人等必经这条塘路,道路的重要性决定了道路的高规格。
王江泾运河段是大运河中最稳定的河道。自隋代开凿至今,这段运河的走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在整条大运河中并不多见,而且这段运河至今仍在发挥其重要的航运功能,运河水量充沛,航运畅通,运输繁忙。

二、城镇现状
1、人口与经济发展
王江泾镇户籍人口81209人,外来人口将近5万。辖33个行政村,8个社区,城镇建城区面积7.7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已形成纺织、智能家居等支柱产业。201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5.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4%。人均GDP为105666元。农民人均收入34210元。
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 “中国织造名镇”、“中国青鱼之乡”、“中国田藕之乡”、“省级文明镇”、“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省级教育强镇”、“省级体育强镇” 等荣誉,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王江泾镇经济繁荣富庶,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特色明显。
工业产业特色鲜明。现代纺织与智能家居是王江泾镇工业的两大主导产业。王江泾镇有着悠久的丝绸织造历史,纺织产业是王江泾镇的支柱产业,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58.3%,全镇拥有各类织机50000台,规模织造企业95家,年产量40亿米,形成了化纤、纺丝、印染、加工、成衣加工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命名的“中国织造名镇”。 拥有总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405亩的省三星级市场——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2015年市场实体交易额达到82亿元、税收2290万元。智能家居作为新兴产业,为全镇工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王江泾智能家居产业园从2000年第一家企业美国礼恩派进驻以来,现有生产和配套企业30多家,其中包括美国500强企业礼恩派、欧洲上市德国礼海电气、欧洲第二大品牌软体家具意大利米兰映像、全球电动床领导企业舒福德电动床等世界级的智能家居行业龙头企业4家。2015年王江泾智能家居生产及配套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6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王江泾力图将园区打造为全国最大的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基地和智能家居品牌特色小镇。
湿地农业特色突出。王江泾镇位于杭嘉湖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农业以莲藕、青鱼等为特色的湿地农业为主导,以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王江泾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湿地特色农业,现莲藕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有中国“田藕之乡”称号,青鱼主养面积达1.2万亩、年养殖量200万尾,市场供应量100万条、5400吨,年加工青鱼干20万条,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青鱼之乡”。总规划面积11000亩、投资9010万元的梅家荡现代渔业特色园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一县一特”试点。目前王江泾镇拥有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1个,省级青鱼良种场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级休闲渔业基地1个,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1个,省级林业休闲农业基地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个,市级休闲农业观光基地2个,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区级休闲观光基地4个,家庭农场14家。已通过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20个和无公害农产品56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5个。
第三产业地位愈加强化。王江泾镇第三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由2011年72.82%提高到2015年的143.96%,对全镇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趋明显。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在全镇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其中以莲泗荡区域为核心的湿地商贸、旅游产业崭露头角,正在促进全镇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进入“十三五”期间,王江泾镇继续在向旅游产业发力,积极探索转型路径

2、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王江泾镇是浙江省文化强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秀水四大名镇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虹桥,国家级非遗项目网船会。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越:在嘉兴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管体系下,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成功申报创建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
王江泾镇综合文化站是省特级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功能设施齐备,场馆免费开放。王江泾镇图书分馆每周开放时间66小时,社会效益良好,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图书分馆。全镇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实现全覆盖,平均建筑面积385平方米。古塘村建成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兴灶头画的主题体验村。
2018年王江泾镇在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中,深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注重传承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使文化力量成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新动力,文化元素融入到整治工程的每处细节,文化遗产与本土建筑、景观有机融合,彰显特色文化,建成1000平方米的高科技城市客厅,提升小镇品位。以爱国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建成苏嘉铁路遗址公园和王江泾抗倭大捷史料陈列馆;充分结合莲文化内涵,建成莲廉文化公园和荷花文化展示馆;弘扬传统文化,建成王江泾镇非遗展示馆。
全镇共有中小学校3所,在校中小学生6032人,其中:中学生1489人,小学生4543人。在园幼儿2280人,成人教育参加学习人数2535人次,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全镇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卫生机构人员274人,其中:职业医师71人,乡村医生25人,注册护士(师)84人,其他卫技人员66人,实有医疗床位170张。

三、运河遗产
1、遗产概况
王江泾运河遗产丰富多彩,镇境内运河是苏州塘的主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大运河遗产河段,运河上的长虹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江泾的刘王庙会又称江南网船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沿运河一带有闻店桥、一宿庵、倭坟浜等有文化价值的遗存,运河两岸的村庄河道上遍布古桥与旧民居等等。

2、运河工程
苏州塘 大运河从嘉兴城北到王江泾的河段称之为苏州塘,也称苏嘉运河,全长27公里,其中王江泾段20多公里。王江泾镇北9.1公里是江苏与浙江的界河,河东属于王江泾镇,河西属于苏州吴江区。苏州塘是杭嘉湖平原水流北排的主要通道,历代地方政府对运河屡次给予疏浚和护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护坡采用块石水泥浆砌成,整段河道保护良好。苏州塘河底宽52.7米,河底高程-1.0米,5米高程时平均河宽82.6米,是嘉兴通往苏州、湖州、上海方向的主要航道。王江泾苏州塘上和岸边有长虹桥、闻店桥、一宿庵等文化遗产,并与双桥港、虹阳港、铁店港等河道交汇,构成王江泾以苏州塘为骨干的河湖水网,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自然景观。王江泾境内的苏州塘都属于大运河申遗河段。
长虹桥 长虹桥位于王江泾镇区大运河上,横跨运河,是嘉兴北部沟通王江泾运河两岸镇市和周边交通的重要桥梁,也是浙江北部平原软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桥梁雄伟壮观,呈现长虹卧波之势,故名长虹桥。《闻川志稿》称:“镇之东南,踞塘岸,跨运河,其大桥曰长虹。”
长虹桥为巨型三孔实腹石拱桥,全长72.8米,桥面宽4.9米,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两边孔跨各9.3米,西坡桥孔内砌有石纤道。桥两侧各有57级石阶,两侧桥栏也用长条石构成,并加工成可供人休息的内弧形,平水时水面至桥顶高18.8米。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再次重修,光绪六年(1880)又修补石栏。
长虹桥原有石牌坊,已毁,近年在桥东堍重新建一高大的石牌坊。桥南北侧边孔都有桥联。南侧边孔主联:“淑气风光架岭遥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副联:“劝世成善,愿人作福。”;北侧边孔主联:“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舟普渡江平海宴河清。”副联:“千秋永庆,万古长龄。”长虹桥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座典型的三孔实腹薄孔墩连石拱桥,其优美的造型、雄伟的气势、精巧的构造,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江南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标本。长虹桥适应王江泾软土地基条件的结构形式, 在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出现,因此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长虹桥1997年9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店桥 闻店桥在王江泾镇区大运河西侧,长虹桥北200米,桥与运河平行,跨王江泾一里街市河,为历史上大运河纤道桥。闻店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4.4米,顶宽3.6米,底宽4.5米,弓跨8.5米,弓高3.6米。东西首有“闻店桥”额,东西两侧均有桥联,南北分别有石阶19级和24级,东西两侧椅子状石护栏齐全。
闻店桥整体结构保存完整,它与运河、长虹桥一起构成古代水路交通与陆路交通的立体交叉关系,也直观的反映了运河与纤道的状况,人力是古代运河航运最主要的动力,在江南水网地区,能连接被运河支港隔离的纤道桥也是运河功能发挥的基础设施。

3、运河交通
王江泾镇在运河交通方面的遗产主要是运河石塘、运河纤道、运河渡口以及河埠码头等。
运河石塘 王江泾运河石塘的历史起于唐代,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修筑嘉兴杉青闸向北至闻川(王江泾)运河石塘二十七里,修筑运河石塘的原因应是这段运河河阔水深流急,堤岸容易坍塌,影响漕运。即使修筑了石塘,王江泾运河堤岸还是经常崩坏,需要不时维修重筑。明代赵文华《修运河官塘碑记》说:“自闻川南,处嘉禾下流,其水特大。时水泛滥,辄奔驰横决,丧沿河诸塘。”“故塘益受伤,其势易败,败则石沦于河,桩木戟立,往往触舟破之。石去而土溃塘断,如栉途而纤者,危怖不能度。”王江泾段运河是漕运要道,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明清以来江南又是国家赋税重要来源,运河关系江南经济命脉,历代地方政府都重视这段运河石塘的维护。解放以后,运河护坡采用块石水泥浆砌成,并不时维修,运河石塘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

4、运河纤道 王江泾运河纤道位于运河西岸,其建成时间与运河石塘同时,唐代王仲舒在修筑运河石塘时,同时修筑了运河塘路作为纤道,历代在维护运河石塘的同时也对运河塘路进行维护。在唐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运河塘路不仅发挥运河纤道的功能,同时也是沟通中国东南与北方的陆上交通骨干道路。1909年沪杭铁路的开通,1930年嘉兴出现公路,运河塘路的功能逐步衰减。随着水上航运的机械化,运河纤道的功能也不断弱化以至于完全消失。王江泾的苏州塘沿岸,部分石质帮岸尚好,河边有宽2米的堤岸,但沿塘支流上基本没有桥梁,不能通行,古纤道已不复存在。但在王江泾镇还有一小段可以感受到古纤道的韵味。从王江泾镇一里街东口开始,过闻店桥,沿运河边到长虹桥,长虹桥西小孔可见石质纤道孔,过长虹桥西堍沿运河边向南,这是王江泾运河古纤道仅存的一小段。

5、运河文化
王江泾的运河历史可追溯到春秋秦汉时期,苏州塘也是隋炀帝开挖的人工运河,漫长的运河历史孕育着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沿岸与运河水网也保留了一批承载着运河文化的载体。
一宿庵 原名一粟庵。相传唐代有一高僧云游四方,在此庵住过一夜,又传乾隆皇帝曾在此过夜一宿,改名一宿庵。一宿庵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年间遭兵毁 ,清同治初重建,至光绪年间又募资白银4200余两,并筑有五桂轩、晚霞阁等。古诗“祗园米亩访烟霞,一宿高僧金在耶.独树婆莎八百载,忽飞清影落谁家。”便是其真实写照。诗中的独树是指庵中的银杏树,树龄已有数百年。庵中有都天城隍庙,祀天启六年(1626)被魏忠贤害死狱中的吏部主事吴县人周顺昌。一宿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重建,庵内大雄宝殿2000年落成。2004年重修一宿庵,更名为“长虹古寺”。

6、倭墩浜
倭墩浜位于王江泾镇新桥社区,东距运河682米,面积5400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总督侍郎张经率领总兵俞大猷等,围剿倭寇于王江泾,斩杀倭寇2000余名埋葬于此,封土为高冢,立纪功碑,旌其地为“平倭泾”,后渐成村落,俗称倭墩浜。此地原有纪功碑、圣武亭等建筑,早毁无存。“王江泾大捷”是明代抗倭史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嘉靖皇帝称“自有倭患以来,东南用兵未有得志者,此其第一功”。

7、刘王庙会
刘王庙会又称江南网船会、莲泗荡水上庙会。每年清明和中秋节,江、浙、沪及嘉兴本地渔民、船民和农民,驾船会聚于王江泾镇东连泗荡,进行祭祀、会亲、娱乐、交易等活动,是有江南特色的水上庙会和渔民狂欢节。江南一带水上庙会有多处,但庙会影响辐射远及周边数十里乃甚至数百里的只有王江泾镇的刘王庙会。
刘王庙会会址莲泗荡原名连四荡,得名于四个湖荡连在一起,莲泗荡与大运河相通,有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分别通往嘉兴、嘉善、苏州和上海,湖水域面积广大,这些自然条件为刘王庙会的举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刘王庙会祭祀的刘王名刘承忠,元江淮指挥使,传说元朝末年江浙一带蝗虫成灾,刘承忠率军在灾区灭蝗,不幸溺死于莲泗荡中,老百姓感其恩德,建庙塑像祭祀,尊其为“刘王爷”。传刘王庙建于明代,清雍正二年(1724)勅命祭祀刘承忠,清同治间加封“普佑上天王”,始称刘王庙。实际上刘王庙的历史比传说更早更传奇。刘王原祭祀的是宋抗金英雄刘琦,刘琦当年驻军江南,此后江南各地建有多处刘王庙祭祀刘琦。刘琦是抗金英雄,而清与金有历史渊源关系,清直隶总督李维均是嘉兴人,雍正二年,他向雍正皇帝建议将刘王庙祭祀对象改为刘承忠,以此来消减江南和嘉兴社会的反清意识。
刘王庙会历代以来都是王江泾一带的水上盛会,清光绪《点石斋画报》有一幅直接反映刘王庙会的图画 ,画中的说明文字云: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长虹桥自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有资料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庙会,“十八万三千之多的猪头献上神座”,“高高竖着桅杆的大船约八百余艘,轮船二十四艘,其他汉口船三艘,青岛和香港来船各一艘,其余小网船和民船更不知凡几。”
大规模的庙会活动直至1958年才停止,但仍有民间小规模的祭祀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民间香火又重新兴起,1979年有五万多人参与,1986年增至十余万人。村民在庙原址建造新殿,名为“刘承忠纪念馆”,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船民年年会聚于莲泗荡,船队从莲泗荡直到长虹桥东,长达5公里,每次集会活动有四五天,人数有数万之多。活动均有民间社团自发组织。刘王庙会除祭祀外,能看到民间自带道具自发组织的各类表演,比较特别的是“扎肉提香”,表演者用铜钩扎于手臂皮肉,吊起香炉行走。
2011年,刘王庙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8、运河旅游
王江泾运河旅游主要是长虹桥与莲泗荡两个运河景区。
长虹桥景区由长虹桥、闻店桥、一宿庵和长虹公园构成。这些景点高低错落与大运河一起展现出一幅千年运河的画面。长虹公园是近几年修建的运河文化公园,东邻运河与长虹桥,北靠一宿庵,西近繁华镇区,绿草如茵,花木扶苏,临河长廊原为运河纤道遗址,是观赏运河与长虹桥风光的绝佳之处。穿过公园,登上高高的长虹桥上,运河与两岸市镇风光尽在眼底。长虹桥东堍的长虹公园二期新建一座高大精巧的石牌坊,与长虹桥一起构成古朴的运河古桥图景。
莲泗荡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莲泗荡刘公园、刘公塔和江南水乡渔俗文化博物馆等组成。刘公园包括刘王庙、刘承忠纪念馆、望湖楼公园等景点。刘公塔高七层,登塔眺望,莲泗荡四个湖泊一望无余,东北方向的众多湖泊及东南方向的千亩荡也遥遥在目,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湿地图画。天朗气清,在刘公塔上可望见嘉兴城的高楼。莲泗荡风景区以运河水乡庙会民俗为主题,同时彰显湿地生态文化,成为自然与人文互相融合的有独特魅力的风景区。

9、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
王江泾镇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运河是王江泾的母亲河,保护运河,传承运河文化是王江泾人们的自觉认识。结合运河申遗工作,王江泾镇对运河遗产大力保护,对运河环境进行大力整治。长虹桥区块是保护和整治的重点,对长虹桥(含闻店桥)保护和整治主要采取了一下几方面措施:
1)对长虹桥进行经常性保养维修,并做好安全监测工作;
2)设置长虹桥二道防撞墩和警示标志,增加引导灯光和必要照明,预防夜间航运对桥体的撞击;
3)修缮保护闻店桥,整饬其周边一里街东侧沿河界面,拆除违章搭建建筑,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4)调整一宿庵东侧沿河道路铺装形式,寻找并展示码头遗迹,;对一宿庵景观风貌进行整改,挖掘古寺内涵,加强与长虹桥、运河的对话关系;
5)结合长虹公园绿化提升工程,梳理沿河绿化,并通过增设景观小品等方式,解说相关历史事迹;实施东侧长虹公园二期建设及周边整治工程,保护郊野景观;
这些措施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实施过程中,对王江泾运河风貌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莲泗荡运河民俗文化景区,进行了环境整治,实现净化、绿化、美化,加强了停车场的建设。对莲泗荡和与其联系的河道进行大力环境整治,对影响水环境质量和水环境风貌的养殖和纺织业进行清退和转型,环境面貌大大改善。在刘王庙会期间,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保障庙会安全有序进行。
在运河文化的传承方面,王江泾镇整理重印了《闻川志稿》和《闻川缀旧诗》等历史文献,挖掘弘扬运河文化。加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在公共场所采用标牌等方式宣传运河文化。在中小学的乡土教育中加强运河文化的内容。

四、问题与对策
王江泾镇是一座具有千年运河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运河文化大镇,近年通过运河申遗工作,下大力气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宏扬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取得良好的成绩,但由于王江泾运河的特点、王江泾镇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在形成王江泾运河文化的城镇特色和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方面还是存在短板和局限,主要表现在:
1、王江泾镇的运河申遗河段长达二十多公里,但这条运河是繁忙的黄金水道,运输船只络绎不绝,充分体现了古老运河的生命力,也是运河价值的体现,但对于利用运河开展水上运河游览确是严重的制约;
2、王江泾运河文化遗产相对集中于王江泾镇区运河段,这些遗产有历史文化价值高,形式丰富等特点,是运河文化含量很高的游览点,但作为运河文化景区确显得单薄,难以支撑王江泾镇的运河旅游产业发展;
3、王江泾镇是浙江省小城市建设培育试点,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镇规模扩展很快,但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如何利用王江泾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有王江泾地域特色的城镇历史文化氛围,深度体现运河文化与王江泾镇的历史关系方面做得不够,除了长虹桥区域外,其他亮点不多;
4、莲泗荡景区从年游客数量来看不错,但主要集中在清明与中秋的刘王庙会期间,平时游客不是很多,反映了景区建设中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王江泾镇正在采取多种对策,力图突破短板和局限,实现王江泾城镇文化建设和运河文化旅游有飞跃性的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充分利用王江泾千年运河历史文化积淀和自身的资源禀赋,高起点的全域规划,打造浙北运河湿地旅游度假区。总体思路上突出“运河文化”和“湿地”两大主题,全镇区域规划为“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北部湿地生态休闲区”和“南部产旅融合示范区”三大区域。组织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大运河水上线路、湿地公园水上线路和一里街至莲泗荡陆上线路。重点发展运河历史文化展示旅游、湿地观光娱乐旅游、都市农业体验旅游、湿地休闲养生旅游和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等五种旅游形式。
在市镇建设上以一里街的修复提升工程为起点,彰显市镇历史文化内涵,营造运河古镇和湿地之都的王江泾镇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