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北靠古都开封,镇中有古运粮河流过。就是这条河,成就了朱仙镇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的地位。
与朱仙镇相关的历史事件多以“启封”这个地名记载。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诸侯崛起,竞相争雄。成立于西周末年的郑国,地处中原腹地,为向外拓展,郑庄公命令大将郑邴在今镇区东南方向两公里处屯兵,以“启拓封疆”为名筑城,启封城由此得名,距今2700年历史。
春秋至隋朝这段时期,启封主要是作为战略军事要地。改叫朱仙镇,是因为义士朱亥。战国时期,跟随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锥击晋鄙的朱亥,封为副将后,举家迁往此镇。由于朱亥曾为屠夫,重侠尚义,后世的屠户就把他尊为屠宰业的祖师爷。于是,朱亥除了隐士、义士等桂冠外,又有了朱仙的尊号。也因此,他住过的那个村庄就被改叫朱仙镇了。
今天的朱仙镇已无朱亥的任何遗迹,只有岳庙山门的一副楹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既比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英雄。
朱仙镇的兴衰,与古运粮河(今贾鲁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隋炀帝开通运河,水路可从中原直达扬州,汴水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命脉,朱仙镇因濒临汴水,享天时地利人和,得舟楫交通之便,成为水运码头,很快兴盛起来,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千舸朝空,万车夕载。”那时,朱仙镇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27万多人口,民商4万多户,各种庙宇130多所,码头日泊船200余只。据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船锚考证,当时已有相当吨位的大船在此停靠。
据史料记载,镇中往来客居的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的,其中以晋商实力最雄厚。晋商在朱仙镇上设票号、建关帝庙,垄断了金融行业。陕甘帮多经营山货皮毛,徽商帮专营典当、茶业,福建人一般贩米卖糖,本省人则开酒肆和手工业作坊。朱仙镇西双泰的竹竿青酒、玉堂号的豆腐干以及年画,也是远近驰名的品牌。
因为物阜财丰,镇内庙宇林立,月月有庙会,每会必献戏酬神,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流派)中的祥符调,就是这个时期,在朱仙镇流行的民调、土调、罗戏、卷戏、女儿腔、弋阴腔的基础上孕育、成长起来,并发展成独立的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剧种,时称梆子戏,或土梆戏。清乾隆年间,祥符调逐步规模化,发展成豫剧的一大流派。
为了实现古镇崛起,朱仙镇政府强力实施“旅游带动,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建成了朱仙镇启封故园、仿宋商业一条街等,提高商贸业和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同时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串点成线,加强文化园区的建设,积极构建村镇体系新格局。占地近700余亩的启封故园古镇风情区一期已亮相,以复古的明清建筑作为主要建筑类型,包含印象朱仙区、漕运粮仓区、中心湖、魁星街、下八行街、临水民宿和特色商铺等,将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尽收其中。园里,朱仙镇各行业的“老字号”不胜枚举,从朱仙镇商业“老字号”里我们可遥想朱仙镇昔日的繁华了。
而作为代表之一的木板年画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有截然不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来源于乡土,盛行于民间,如同豫剧,更为亲民。而南桃北柳都是精致的,是木版年画中的阳春白雪,适合装裱起来挂在房间。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
《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说明享誉海内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代,并在宋朝开始兴盛。有1200年历史的朱仙镇年画,如今是古镇的名片之一。
朱仙镇的一房一瓦,都传承着千年风韵,芬芳着游客无尽的想象。一座座深宅老院,氤氲浓郁的历史气息,犹如绝版的珍宝,在喧嚣的尘世,安静地绽放着熠熠光彩。
朝着中原旅游休闲文化重镇的目标,全面提升、发力的朱仙镇,延续着文化的脉络,温婉恬淡,宠辱不惊。期待它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奋发有为,再现“千帆竞驶万商蜂拥”的新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