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篇
/ 以研究的方式,向运河致敬 /
中国的运河开凿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其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工程成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从中国“走向”世界,离不开专家学者们背后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推动。
《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估》一书,从大运河的自然、工程、社会、历史视角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阐述了大运河遗产构成的基本要素,并通过进一步发掘文献资料和现场科学考察,研究了各段运河形成分期及其关键工程。其中关于大运河的定义、通济渠和永济渠的演变,运河与黄河、淮河、海河的相互关系,江南运河形成期,浙东运河三江闸等方面的研究弥补了以往的空白。
时至今日,京杭运河江苏段保存基本完好,全长683千米,是京杭运河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它自开凿以来经历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迄今仍奔流在华夏大地上,依然发挥着航运、水利、南水北调、生态保护等功能。《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一书,以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多角度地向读者述说大运河的过去与现在,畅想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运河首批遗产点段分布在8个省27个城市,其中江苏省以6个城市入选为最多,江苏省的扬州市则以9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李德楠所著的《大运河》,侧重关注京杭运河江苏段。
——————————————————
小说篇
/ 运河故事,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 /
——————————————————
有河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古老的运河,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老作家刘绍棠的中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是国内较早的运河主题的小说。刘绍棠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神童作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运河的桨声》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前期至中期,收入了包括《运河的桨声》在内的他的早期中短篇小说代表作。这批作品大多以合作化时期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带有那个年代的鲜明印迹和时代特色。
相较刘绍棠,王梓夫的《漕运码头》更注重故事的历史纵深感。大运河漕运码头,官衙林立,文武交织;三教九流,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贪污腐败、为非作歹、黑幕重重的独立王国。仓场总督爱新觉罗·铁麟临危受命,立志大刀阔斧革除漕弊,却陷入了惊心动魄的血腥迷蒙之中。小说以时世巨变的道光一朝为背景,对影响封建帝国甚深的漕运历史及流弊进行了详细考察,充分展示了大清王朝由盛向衰之际,从王室到中枢,从官场到民间的种种忧患及挣扎。
《梨花渡》是王梓夫的另一部运河主题小说。在这部传统色彩浓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再现了一段改革年代里的运河传奇故事。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当代,三四十年间的大运河、梨花渡,经历了20世纪的中国激荡波折的一次改革大潮。大潮过后,历经风雨的大运河看起来与千百年来的任何一次大的变化,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一次,运河的水浊了、船没了、人心变了。至少,运河已经不再是80年代之前的运河。这是中国改革年代的一个缩影。
——————————————————
怀想篇
/ 用画笔、用键盘、用脚丈量运河 /
——————————————————
如果要为虚构的运河故事寻找真实的历史背景,夏坚勇的《大运河传》无疑是一部佳作。作家在时间篇和空间篇两条并行的行文路线中,通过一条河,阐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灵史。二千四百多年的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宫闱秘事与大野风云,政治家的铁腕与民众的苦难,在大运河的涛声中被一一诉说。在系列散文作品里,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以另一种眼光重读历史,邂逅苍茫历史中的一个个鲜活而丰富的人。
相对于夏坚勇的深和广,冶文彪将眼光聚焦在一幅与隋唐运河有关的古画《清明上河图》上。他的虚构作品《清明上河图密码5》,副题叫“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光看名字,就能想到内容会多么有趣。作家笔下,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 客船上竟出现了24具尸体。
冶文彪用奇特的想象,把时光倒退千年。那么,大宋运河上真实景致,到底如何?吴钩在《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中再次为读者捧出了《清明上河图》,不过,他没有虚构,而是认认真真琢磨古画。他说,有心人会发现,画家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东京汴河舟楫往来的繁忙景象,图中画出的大小船只有二十四条,这些船只被作者分为三大类:货船、客船(含客货两用船)与游船。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很有兴致来数一数。
运河在作家和画家笔下,也在今人脚下。有位叫徐林正的今人,做了一件奇事,他骑着自行车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河堤,最后到达终点杭州。他写了一本《骑车走运河》,把全程约2500公里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和研究者所忽视的一些原始资料都收录了进去。书中还展示了作者沿途拍下的上千幅珍贵照片,具有纯民间、原生态的特色。
——————————————————
另一种视角
/ 他者笔下的运河 /
——————————————————
古老的中国大运河,吸引了外国人的关注。日本绘本大师安野光雅长创作了系列的《中国的运河》随笔画集,其中的“苏州/杭州/绍兴/上海”篇,以四十幅绝美水彩配优雅文字,为我们记录下被遗忘的中国传统之美。
1985年5月,安野光雅由苏州开启“中国的运河”写生之旅,城镇间小桥流水人家,船儿在河道中来来往往;郊外水田绵绵,山丘上满眼皆是茶园;寒山寺等古刹掩映在茫茫绿树间,游人络绎不绝;上海外滩的街道熙熙攘攘,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货船客船穿梭如织。
安野光雅用一笔一画,尽展江南水乡的温婉闲适。寥寥几笔,便将水色淋漓、质朴民风的诗意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你找回遗失在历史角落里的美好记忆。
比安野光雅更早关注中国运河的外国人,有英国人米范威·布莱恩特。关于布莱恩特的身份,今天已经很难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过中国,看到了运河畔中国人家的生活。《运河人家》用写实的手法描写华北平原上大运河岸边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1930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面貌、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民间习俗等。在书里,我们看到了春节。我们还看到了中国独有的游戏——抽陀螺、踢毽子,看到了中国独有的小吃——糖葫芦,看到了中国独有的制造业——盐的淘洗、研磨和买卖,看到了中国独有的民间绝技——转碟、吞剑,看到了中国独有的市集——喧闹而充满欢乐的庙会,看到了中国独有的葬礼——将纸制品烧给逝去的亲人。